張家口日報記者 魏民 通訊員 賈莉
沒有中斷過的小雜糧研究
“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市農科院成立時,就沒有中斷過小雜糧的研究,直至現在。在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的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中,我市有兩類地方品種列入支持與保護,這在全國也不多見,實屬不易?!笔修r科院辦公室主任任全軍介紹到。
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的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作為國際執行機構,農業農村部是該項目的國內實施機構。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我國遴選出水稻、大豆、谷子和燕麥四類中國起源并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地方作物作為目標物種,并以云南省玉溪市元江縣、河北省張家口市、遼寧省開原市和黑龍江省穆棱市為目標區域,列入保護與支持的項目包括云南省的水稻;黑龍江省和遼寧省的大豆,以及我市的谷子和燕麥。
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的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通過地方品種保護的激勵機制、示范與推廣等活動,增加傳統品種市場附加值,促進地方品種多樣性主流化,保障糧食安全,改善農民生計,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任全軍說,單一作物品種一旦遇到病害,造成的損失是毀滅性的,但作物多樣性就不同了,一種作物受到災害,還有其它品種。
從2016年起,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就開始在我國遴選地方物種,每年在北京、云南等地召開會議,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專家還到我市宣化和張北進行考察。在選擇保存下來的傳統品種時,在谷子方面選擇了大白谷;在燕麥方面選擇了“三分三”莜麥。
被長工推廣開來的“大白谷”
日前,農業農村部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與河北省環保站有關專家,來到我市宣化區賈家營鎮雙印子村和張北縣大河鄉中華村,就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的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進行調研評估,專家分別提出宣化區和張北縣農民參與的谷子和燕麥地方品種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方案。
在專家調研的宣化區賈家營鎮雙印子村,大白谷的種植歷史十分久遠。
大白谷是河北張家口、山西大同一帶流傳久遠的傳統谷子種植品種,生長期為140天,適應性強,加工出來的小米品質優良,米粒晶瑩圓潤,色澤鮮黃明亮,粥飯綿軟可口,清香甜美,富有彈性,糊化溫度偏低,維生素含量高。
說到大白谷的推廣,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清朝年間有一位長工姓白,整日給地主干農活,地主家種植的谷子加工成小米后,無論粥飯都特別好吃。地主不讓長工將谷子籽種賣給外人。后長工不在地主家干活了,他將谷子籽種藏在鞋里悄悄帶出地主家,地主家種的谷子叫“小白谷”,為了避嫌,這位長工給自己種植的谷子起名為“大白谷”。
目前在宣化種植的大白谷畝產可達到600斤,每斤賣到8元,大白谷比其它谷子品種每斤可多賣1元錢。而蔚縣種植的4萬畝大白谷,都是在水澆地進行種植,畝產達到800斤,每斤價格8到10元。
任全軍介紹,優特互聯張家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雙印子村建立了大白谷谷子種植示范區,種植面積500多畝。公司生產有機小米,有機產品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種植區域周圍一公里沒有污染源,要經過3年的轉換期,也就是從第4年起才算是有機產品。該公司的產品有多種包裝,有機小米銷售到北京等地。
三個莜麥粒加起來一寸長
“現在有人特別想吃過去的玉米老作物品種,但很難找到,老作物的味道只能成為一種記憶,因此傳統老作物保護與推廣十分重要?!比稳娬f。
張北縣大河鄉是燕麥的主產地,在這片熱土上成長起楊才等不少市農科院的莜麥專家。廣西桂林一家公司將大河鄉作為企業的種植基地,認證了100萬畝燕麥。
莜麥是燕麥的一種。大河鄉農民種植的“三分三”莜麥,因3個莜麥粒的長度可以達到一寸而得名?!叭秩陛準且环N地方傳統作物。莜麥新品種畝產可以達到300多斤,而作為地方品種的“三分三”莜麥產量并不高,一畝地只能打100多斤。
“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的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為期5年,市農科院結合當地產業發展規劃、農民習慣等,與項目專家密切協作,征求地方政府、農戶、私營企業等各方意見,從品種資源保護、作物生產技術、農產品開發利用,分別提出宣化區和張北縣農民參與式的谷子和燕麥地方品種農場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方案,通過5年努力推進谷子、燕麥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
市農科院從萬全區找到一家燕麥加工企業,該企業負責人是張北人,建有廠房以及燕麥加工生產線。他從小種植燕麥,對燕麥情有獨鐘,并在張北建有種植基地,帶動農戶種植。市農科院希望該企業將“三分三”莜麥地方品種保護發展起來,帶動農民種植并獲得好的收益。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