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春,沐浴著共和國的燦爛陽光,百廢待舉的張家口盡管處于荒寒閉塞落后的塞北,卻處處欣欣向榮,充滿保家為=衛國的勃勃生機和活力。位于清水河西邊的古宏廟街80號大院里,軍號嘹亮,書聲朗朗,不時看到軍容嚴整的軍人、滿臉陽光的青年學子,特別是那些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學者,無論在校內還是校外,都成為一道奪目的景觀——這里云集了戰功赫赫的軍人、國內外頂尖的知識精英和懷揣報國理想來自各大軍區的青年學子,可謂精英薈萃,群賢畢至。
△在張家口建校時的學校大門
時隔68年,2021年春,張家口古宏廟街80號迎來幾位從南京遠道而來的軍人,他們手持一張房舍分布圖,轉來轉去,一地一磚地辯認,終于幸喜地在察哈爾都統府舊址附近的一片空地上,找到母?!夥跑妵揽萍即髮W國際關系學院的創辦舊址。
一條無形的歷史紅線把塞外山城和六朝古都緊緊連結在一起。
回眸學校的歷史,張家口永遠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采訪中,老學員反復說到這座八角亭,八角亭下就是當年的學校所在地。
△當年的八角亭如今改名為朝陽亭,
學校舊址已高樓林立,看不出過去的模樣。
為探尋塵封68年的歷史,賡續紅色血脈,張家口日報“尋訪張家口歷史上走出去的大學”大型系列專題策劃報道組,于9月27日來到南京,走進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參觀校史館,采訪學校相關人員,走訪并與老學員座談,查閱建校史,撥開歷史塵煙,挖掘搶救這段珍貴的歷史,尋找疏理流淌在時間長河中的精神血脈,重現我黨高等教育的這段珍貴歷史,匯聚冬奧之城張家口的強大精神力量。
知史鑒今,讓歷史服務未來。報道組能否掀開時間塵封的面紗?牽出哪些歷史故事?還原哪些歷史真相?南京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到底和張家口有著怎么樣的聯系?在張家口經歷了怎樣的崢嶸歲月?敬請關注第二集《“軍事外交官搖籃”誕生張家口》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